来源:东方网 作者:杜玉梅 时间:2023-11-22 08:26 阅读量:5546
耳鸣是耳鼻喉科领域的常见难题。数据显示: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经历耳鸣,10%至25%的成年人患有耳鸣,但针对耳鸣始终缺乏有效方法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唐冬梅医生,将临床这一难点作为创新切入口,她加入导师李华伟教授带领团队,最终探索出国内首款专业耳鸣诊疗APP,突破医学科技创新的“最初一公里”。
临床医生既要会看病、也要能解决问题。记者从眼耳鼻喉科医院了解到:鼓励年轻医生担当临床科学家,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临床火花遇到创新土壤,“金点子”落地生根持续孵化。就在日前,上海市卫健委主办的“春昇杯”医学创新人才大赛上,该院一举斩获1个一等奖、3个三等奖,获奖者均为年轻医生。
年轻医生诊疗中找到问题所在
唐冬梅的“数字化耳鸣诊断和康复治疗系统”项目荣膺创业组三等奖。“这一创新源于我的日常诊疗。”唐冬梅今年30岁才出头,她坦率告诉记者,“最开始是看到耳鸣患者生活学习备受困扰,但临床真的没有很好办法。不少人的工作、学习、生活,因为耳鸣备受影响,有的患者甚至由于耳鸣困扰宁可选择轻生。”
能否切入临床痛点,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?她加入导师李华伟教授团队,后者是我国耳鼻喉科领域王牌团队。团队创新了国内第一款专业耳鸣诊疗APP,这款APP简言之将枯燥难听的耳鸣治疗声,通过复杂计算机数码编程融入音乐。“APP首先确定耳鸣位置,快速匹配耳鸣频率,实现千人千方精准治疗。根据患者的特定耳鸣频率,APP还会定制生成一系列音乐,患者聆听专属音乐,经过一段‘声治疗’就能缓解耳鸣带来的困扰。”据悉,新颖的APP目前已有16万人应用。
其实,年轻的唐冬梅已获得7个发明专利、9个实用新型专利。她说,创新才刚起步,下一步团队还将继续深耕数字化耳鸣声治疗策略的研发,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推广方案。
优秀平台孵化更多“金点子”
鼓励年轻医生当临床发明家,眼耳鼻喉科医院科研科主任张圣海说,这首先是得益于医院优秀的创新平台。迄今,医院已先后建立多个省市级高层次研究平台,平台立足学科前沿,依托眼科、耳鼻喉科两大优势学科,推进基础研究及重要科学发现向临床医疗需求转化。
眼科副主任医师文雯,基于眼视光学研究平台,创新了针对弱视治疗的“增强现实视觉诊疗设备”。这一项目在“春昇杯”中荣膺成长组三等奖。文雯介绍:弱视发病率逐渐上升,如视觉环境在6岁之前发生改变,婴幼儿就可能发生弱视。传统治疗方法不尽理想,甚至出现明显疗效年龄断层,12岁以上患者几乎就要放弃治疗。
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团队在斜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上曾实现突破,首次提出弱视损伤双机制,衍生出视觉训练新理念。随后,文雯团队利用超轻量增强现实显示技术与头戴式眼镜结构,实时图像处理参数个性化设置,形成与现实世界中环境一致的立体视觉体验。
创新设备一如戴眼镜,弱视患者不影响上班和学习就能开展双眼平衡训练。相关随访结果显示:经AR双眼视觉训练1月后,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1行,训练3月后平均提高2行,效果最明显者训练1月提高4行,也即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。
多措并举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
眼耳鼻喉科医院声誉持续领跑全国,其中耳鼻喉科连续13年在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第一,眼科稳居前三甲。临床诊疗能力有目共睹,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怎样走高?
聚焦科技创新的“最初一公里”,医院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持续发力。张圣海说:2019年医院投入1000万元成立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推进中心,用于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及新技术、新药研发、转让等培育和推进。
此外,医院通过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平台,同时与大院大所、知名药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,大力推进产学研医成果转化进程。以文雯的项目而言,“我们作为一线临床医生跨界,联手脑认知科学、计算机科学以及技术人员,为弱视治疗开辟了新道路,这堪称多赢。”
就在不久前,医院还着手制定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》,明确将科研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90%留给研发团队;如团队准备留下部分作为继续开发经费,院方将再补贴50%。至于职称晋升,医生有科研转化成果也会更有竞争力。张圣海表示,突破医学科技创新的“最初一公里”,保障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医院将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,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水平,真正让临床“金点子”落到实处,造福病家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10月24日,HOTDOG×上航假期“元宇宙文旅战略合作”签约仪式在上航假期公司举行,未来,双方将在未来携手开拓文旅产业与元宇宙应用场景结合的创新项目,打通虚拟...